分享到空间 大家都在看进入腾讯图片站昨日下午,行为艺术家区志航前往白云区一处天桥下,象征性地举起铁锤敲击水泥锥。区志航认为,水泥锥虽为个案,反映的却是政府的执政理念,“这是广州的耻辱”。有律师称,民间志愿者可以先向交委提出申请,要求对方铲锥或自己铲锥,若市交委继续拒绝,可以诉诸法院。作为主管部门,广州市交委昨晚表示,目前如何处置水泥锥应该由区有关部门负责。张志韬/摄
2013年05月29日08:28南方网张志韬/摄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610/1611/1612/1613/1614/1615/1616/16天桥下的“锥问”在继续。昨日下午,行为艺术家区志航前往白云区一处天桥下,象征性地举起铁锤敲击水泥锥。区志航认为,水泥锥虽为个案,反映的却是政府的执政理念,“这是广州的耻辱”。
有律师称,民间志愿者可以先向交委提出申请,要求对方铲锥或自己铲锥,若市交委继续拒绝,可以诉诸法院。作为主管部门,广州市交委昨晚表示,目前如何处置水泥锥应该由区有关部门负责。
昨日下午4时08分,行为艺术家区志航在微博发帖称,为推动问题的解决,下午将到曾经“俯卧撑”的水泥锥现场。下午5时左右,他来到白云区机场高速黄石出入口处的高架桥下,这里是广州市现存水泥锥最多的地方。
区志航说,水泥锥折射出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决策者在浇筑水泥锥时,没有意识到不人性的东西,“他们以为自己在做好事,最可怕的事情在这里”。
昨日傍晚,这位行为艺术家站在水泥锥的空隙处,举起大铁锤,象征性敲打了几个水泥锥。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公众不要遗忘水泥锥,督促广州市府反思。“水泥锥虽然是个案,反映的却是政府的执政理念。若不深究,会以其他形式呈现在其他地方。”区志航说,各种问题日积月累,长此以往,终会失衡。“如今百姓注重人性化,执政者当反省。”
锥问
谁说铲锥拆笼是为了住流浪汉?
铲掉水泥锥,然后住流浪汉?面对网民质疑,昨日12时03分,区志航在微博上回应,谁说铲锥拆笼是为了住流浪汉?好不好看是另一回事,不应以这种不人道方式驱赶流浪者。
昨晚,市交委方面表示,在全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没有出台统一规范之前,应由各区按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利用,因此如何处置水泥锥也应该由区有关部门负责。
民间能否自行铲锥?
官方到目前还无明确的铲锥行为,民间能否自行铲锥?(广州)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仲文辉认为,因为水泥锥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公民若自行铲除,涉嫌毁坏公共财物。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何历明称,公民若想铲除水泥锥,可向主管部门(广州市交委)提出申请,要求对方铲除或志愿者自己铲除。如果后者消极回应,再诉诸司法,根据法院判决执行。
桥底利用之现状
荔湾城管:想用桥下空间但无权
今年1月份,市长陈建华走访荔湾区冲口街杏花社区餐厨垃圾处理基地时,曾请相关部门调研高架桥底实施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的可行性。“高架桥底搞厨余垃圾就地化处理总比放水泥锥强,如何利用公共设施使得垃圾能充分变废为宝是政府层面应当思考的。”陈建华叮嘱市城管委主任危伟汉协调这一问题。
花蕾路口芳村大道东的立交桥底原是一个停车场,后停车场被暂停使用,当时,原设于杏花社区的垃圾处理站受到居民反对。荔湾区城管局与停车场管理单位荔湾区建设局进行协调,这一处理站搬到了天桥底下。
“当时很担心,这样是不是对天桥利用不当,但这样避免了垃圾所散发出的一些异味影响居民,也让闲置的立交桥底空间发挥作用。”荔湾区冲口街道办工作人员说。
荔湾区城管局一名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对于陈建华市长关于高架桥底搞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建议,仍旧“只是一句话”。在荔湾区有不少闲置的天桥底下空间,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为没有政策性文件,管理部门不敢将地批给城管局。“我们也想用,但其他部门不热衷,没有办法。”该负责人说。
桥底利用之建议
市人大代表:交委应统一规划桥底空间
区志航表示,追问水泥锥,从技术层面说,涉及如何利用桥下空间。“清理水泥锥,不是说清理出来给流浪汉。桥下空间不应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好好利用起来。”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广州市人大代表刘莲香和陈茵明。早些时候,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刘莲香建议,既然桥底空间属于交通用地,可以由市交委委托第三方做一个关于桥底空间利用的总体规划,算清广州桥底空间总面积是多少,给出数条政策指引,甚至政策优惠。桥底能用来干吗?刘莲香一口气提出好多建议:可以放垃圾二次分类站、垃圾压缩站;可以放简易厕所;可以做环卫工的工具房……
刘莲香和陈茵明的一致意见是,做成停车场是一个较好的方案,有利可图,也就有人愿意担起管理之责。
区志航说
如今,水泥锥仍然在那里。区志航说:“居然选择这种不人道的方式,而且拒绝纠正,这是广州的耻辱。”
区志航认为,无论水泥锥,还是铁笼,本质都是拒绝民众,让人因恐惧而远离桥下。“政府宣扬执政为民,如今却以这种方式管理城市,也与人们印象里的广州政府形象不符。”
桥底浮世绘
海印桥:建文化广场
海印桥北桥底有一可容纳2000人的大型文化广场,地面铺设了地砖,桥底涂成蓝天白云天花顶,平时成为街坊休闲的好去处。昨日,几位街坊在这踢毽子,对广场赞不绝口,“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活动空间,晚上来这里跳舞的人很多,流浪汉都不好意思来这里露宿”。
而海印桥南的桥底则被改造成一个收费停车场。一名街坊说,该处是由附近一间食肆改造而成。停车场管理员称,停车场对外开放,两个小时收费5元钱,至于归谁管,管理员表示不知情。
南沙快速路桥:辟创意艺术区
目前国内唯一的高速公路桥南沙快速路桥底艺术区———小洲艺术区就充分利用了南沙港快速路的桥底空间。外墙上涂鸦色彩斑斓,装置艺术造型古灵精怪,王小波雕塑栩栩如生,这里是一个艺术社区。
创意新奇的艺术区吸引了100多个艺术工作室进驻于此。而桥底的画廊亦成了附近大学城学生艺术作品的展览场所。虽然设施简陋,但胜在租金低廉,且远离都市烦嚣,部分艺术家甚至就住在了工作室里。
BRT过街天桥:停公共自行车
BRT所在的中山大道上分布着较多的过街天桥。在学院、棠东、天朗晴居等B R T车站的行人天桥桥底,南都记者都能见到橙色的公共自行车在此停放。有市民对此表示赞赏:既节省了位置,又为自行车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在其他一些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自行车唯有摆放在专门搭设的遮雨棚下或任由其日晒雨淋。刚下班过来自行车租赁点还车的刘先生说:“露天肯定对车不好,你看很多车都生锈了。”
鸡颈坑公交站附近人行天桥:路边档口的摆卖区
天桥西侧的桥底被对面几家商铺充分利用空间,销售电单车的商铺在桥脚摆放了七八部电单车,老板坦言商铺小摆不下,门前天桥挡着自家生意,在桥底摆几部车“不算什么”。一家奶茶店也摆了几张桌椅在桥下,“客人多就坐到外面”,此外桥底还随意摆着店员晾晒的衣服和闲置的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