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亚湾海域一个名叫三门岛的海岛上,有一群常年在水下劳作的渔民。他们身穿潜水服,口含呼吸器,手拿网兜和钩,在水下的危险环境中捕捞海参、海胆、海螺、石斑鱼等海产品,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收获着、生活着……当我们大快朵颐美味野生海鲜时,殊不知诸如海参、海胆等海产品,并不是一网下去就能轻易打捞上来的,而是要靠具有专业技能的渔民,潜入海底一点一点捕捞。 图为:三门岛“下海人”王石贤从海边的家中出发,整理穿戴,开始一天的工作。
王石贤围上10余公斤重的铅块腰带,戴上潜水镜,口含呼吸器,手拿铁钩和装海鲜的网兜,纵身一跃,潜入水中,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潜入海中的他,左手拿网兜,右手持铁钩,漫游在水下。透过能见度仅几米的海水,看见礁石上的海螺,先用铁钩捣松,然后装进网兜;遇到泥砂中的海参,索性将铁钩换到左手,右手直接抓起放入网兜。如此反复,在海底漫游,寻找海鲜大餐上的珍馐原料。
“一般来说,45岁已经是‘下海人’的年龄极限,可我今年55岁了。”王石贤说,三门岛村妈湾村民小组共百来号人,会潜水的很多,但只有3人甘当“下海人”。年龄最小的是他弟弟,今年也已47岁。 “如果不是出于无奈,谁会选择做这个事呢?”王石贤说,潜水捕捞,一干就是一天,七八个小时泡在海底不停地捕捞,对体能要求高,很多年轻人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王石贤围上铅块腰带,戴上潜水镜,口含呼吸器,手拿铁钩和装海鲜的网兜等,纵身跃入水中。
寒冷对捕捞人也是一大考验。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是海参、海螺等最肥美的季节,也是水下最冷的时候,海水冷得刺骨。“有时候手指脚趾冻得快没知觉了,才浮出水面休息一会。”王石贤说。图为:王石贤在海底作业,下海捕捞要看运气,运气好时收获很多,运气不好时一个多小时也捞不到多少海产品。
两人一起劳作,在水下算是最热闹的场面了。围捕在岩石中的石斑鱼需要两人在水下密切合作,用鱼枪把岩石中的鱼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