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分解图示
1
判断意识,轻拍伤病员肩膀,高声呼喊
转播到腾讯微博

2
高声呼救或呼叫场馆内的急救人员
转播到腾讯微博

3
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平面上
转播到腾讯微博

4
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对成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转播到腾讯微博

5
判断呼吸
时间不少于
5—10秒钟
一看:看胸部有无起伏
二听:听有无呼吸声
三感觉:感觉有无呼出气流拂面
转播到腾讯微博

6
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
据新华社电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IBM深圳公司项目经理梁娅突然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近50分钟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视频显示,从深圳市急救中心在10点46分接到地铁公司的电话,到救护车赶到现场,中间经过了半个多小时。此外,地铁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没有人将梁娅扶起来,也没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只对着对讲机说话。
业内人士呼吁,这起悲剧应当令人警醒,尤其是包括地铁在内的服务行业、高危行业,应把急救技能列为行业必备技能,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事件通报
深圳地铁官方通报:
身体状况无法判断不能贸然进行救助
南都讯 记者陈思福昨晚8点左右,深圳地铁发出书面声明称,2月17日,梁女士(梁娅)在深圳地铁2号线水湾站C出口处意外离世,对此深感难过和惋惜。
处置过程:按程序先通报运营管理办公室
声明称,根据视频监控显示,2月17日上午10时28分,梁女士从地铁2号线水湾站C出口出站;10时29分左右,当她行至C出口距地面三分之一台阶处,疑似身体不适。在放下手中提包后,梁女士在脱外套过程中面部朝下倒伏在台阶上。
10时32分左右,有两位热心市民出站后返回梁女士倒伏处询问;随后,另外两名进站乘车的乘客通知了车站保安;10时35分,车站保安接报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报车控室。
10时36分,车站值班站长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对梁女士进行询问,但其一直没有回应,同时因梁女士一直脸部朝下趴伏在地,头发覆盖面部,值班站长无法判断其准确状况。
10时40分至10时46分,车站工作人员按程序先后通报运营管理办公室、公安局公交分局及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支援;10时54分,公安民警到达现场,水湾站值班站长将现场及处理移交给地铁公安,并于10时55分去警务室再次致电120询问急救车具体到达时间。11时17分,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施救。
声明称,事件发生后,地铁集团积极配合地铁公安处理及现场秩序的维护,家属在公安民警的陪同下查看了现场录像。
应急准备:每个车站都配置常用药急救箱
声明还称,深圳地铁集团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客伤处置工作,制定了乘客意外伤害应急处理程序,在每个车站配置了常用药品、急救箱等救助用品。截至目前,地铁集团为应对员工生产过程中意外伤害的现场救治需求,专门协调急救中心对一线员工共866人进行了初级急救培训,主要项目为常规外伤处理。同时,深圳地铁每年还对员工定期进行初级急救培训,仅2013年就完成了240批次5524人次的初级急救培训。同时,培训的急救技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为市民提供一定的救治帮助,仅2013年地铁集团就对159人次进行了积极救助,包括外伤处理、根据当事人明确的救助需求提供救助或报120进行救助。
声明特别指出,本次事件中梁女士当时的身体状况无法判断,工作人员不能贸然进行救助,必须依靠专业机构进行救助。
目前,深圳地铁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的处理和调查,并与梁女士家人取得联系,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处理。此外,深圳地铁对此次事件中两名乘客通知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示肯定,同时,也呼吁市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尽早报警或是与地铁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
按压方法:1.救护员用一手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交界处,食指、中指并拢排列,另一手掌根紧贴食指置于伤病员胸部。2.救护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
重要提示:按压与通气之比为30:2,做5个循环后可以观察一下伤病员的呼吸和脉搏。
警方:具体死因有待法医鉴定
深圳市公安局公交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月17日上午10时29分,一女乘客在水湾地铁站C出口楼梯上晕倒,后被行人发现,通知地铁员工到场。10时40分,南山公交派出所接到该站车控室报警后,立即通知民警出警。
巡逻民警接警后于10时51分到达现场,民警到达现场后,发现晕倒的女子已无呼吸,轻拍、呼叫无反应,向现场其他人员了解情况不明,于是立即拨打120急救。11时14分,120救护人员到达现场,经对晕倒女子进行检查及心电图检测后,发现该女子已无生命迹象。随即,民警在现场拉起警戒线,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同时,民警对见证人员制作了询问笔录,及时将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通知市局法医到现场处理。通过死者随身物品,警方查明,死者梁某(女,35岁,深圳人)在深圳市IB M公司工作,并通知死者家属到现场。目前,死者的具体死因有待法医进一步鉴定。
急救知识
所有的急救对象,都不应该去搬动他,除非意外发生现场非常高危。尤其是交通、创伤后明确或高度怀疑的颈椎、脊柱受伤患者,更不宜挪动,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 廖晓星
南都讯 记者王道斌 谢亮辉 实习生涂畅 陈梦琪 “在面对很多不省人事的路人,其实只要稍微懂一些心肺复苏的办法就好了。”昨日,中山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广东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廖晓星特意在微信圈转发相关知识,呼吁重视心肺复苏术的推广普及。
心源性猝死最多发 心肺复苏术能救命
根据世卫组织的界定,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医学上又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绝大多数,又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多。非心源性猝死中有一种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病因不明,出现几率极低。梁娅属于哪种情形,目前无法得知。
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挽救生命的机会主要取决于周围人群是否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术。廖晓星表示,近两天,他所在医院已连续接治多名猝死患者。他说,许多普通人不敢操作的心肺复苏术,其实学习起来是很简单的。“目前急救领域最新的规范要求,已经取消掉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环节。”
凭借三个指标判断 是否需要心肺复苏
廖晓星表示,判断一个倒地、晕厥的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主要凭借三个指标。首先就是看倒地者是否已经丧失意识,“这一点非常好操作,只要你呼唤他(她),看其是否有回应就可进行判断。”
其次就是要看施救对象是否还有呼吸。“这需要救援人员靠近施救对象,进行近距离的判断、观察,甚至用手探查。”
最后是看施救对象是否还有脉搏,这需要市民清楚左右颈动脉的位置,探查其颈椎附近是否有血流、脉搏迹象,有一定专业难度但不难掌握。
如果上述指标,对象均已不符合,就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了。“双手张开,右手在左手上方后,弯曲手指形成一个拳头,用这个拳头的掌跟部位按压对方的胸廓即可。这样的按压要保证每分钟100次的频率,不能间歇,直至专业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按压的深度为每次下压胸廓3-5厘米。”
据悉,广州部分警察有接受过简易急救常识的培训。但面对突然情况需要急救时,一般还是以寻求120救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