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施行软暴力或精神暴力时,伤害力甚至超过肉体折磨。
高学历家庭也存在家庭暴力现象
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为我们揭开了不少高学历的家庭里也存在着家暴现象。而在佛山,有专家向记者表示,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逐步增大,家暴有向高学历家庭里蔓延的趋势,这个需要警惕。
记者了解到,在采访时,一位社工告诉记者,在其接触过的案例中就出现过高学历施暴者。该社工告诉记者,案例中的小两口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夫妻双方会因为一些琐事而出现争吵,进而变成冷战,有时还会大打出手。而在社工机构的干预下,双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双方的境况得到改善。
高学历的家暴家庭在佛山是否普遍?市妇联并未给予相关的回应,而一些专家也表示,所接触的案例并不多。有专家告诉记者,尽管没有相关的机构对数据进行统计,但家暴出现在高学历家庭里的现象需要警惕,除了成长环境等因素外,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是一个主要原因。而据相关数据统计,不少家暴行为出现在青壮年的家庭里。
与孩子交往也要注意精神暴力
同样,不仅仅是大人之间会产生精神暴力,而在大人与小孩的交流沟通中也会产生一些精神暴力。几年前,佛山市相关部门在调查5000个佛山的90后孩子和5000名家长后,公布《佛山市少年儿童权益保护调查报告》,并从中细化出《佛山市少年儿童家庭暴力专题报告》,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佛山初中生,都曾遭受过父母大声责骂。
该调查报告显示,这种由羞辱、精神伤害的“软暴力”在佛山的家庭中普遍存在。该调查报告总结,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不少家庭中,不少家长在忙时,不理会孩子的呼唤;或者在生孩子气的时候,面对孩子的呼唤不理不睬;并且与孩子相处时,对于孩子提出的建议干脆拒绝。还有部分家长,在陪孩子玩耍时,心猿意马,或是关注手机,或是与其他人聊天。有专家表示,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精神暴力。
专家认为,与体罚式暴力不同,家长施行软暴力或精神暴力时,它的伤害力甚至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精神暴力”举证有依据
记者了解到,“精神暴力”案件往往因为难举证难鉴定而存在审理难点。法律界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因“精神暴力”起诉离婚的案例逐渐增多,但是精神暴力存在审理难点,夫妻双方在陈述时,往往会站在各自的立场夸大和否认精神暴力。而对于法官而言,很难鉴定精神暴力的存在以及到达的程度。
那么随着《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精神暴力”的举证会否有相对的依据。业内人士表示,《反家庭暴力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就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谩骂或者对家庭成员故意不理不睬也会使得其在精神层面上也受到了一定的侵害,这也是法律所禁止的。因而对于“精神暴力”的举证也有了相关的规定。
不过如果说是否降低举证难度,该业内人士表示,这还很难说,所以希望事主保留好相关证据。